2024-12-01
165
睛彩報|如何面對視網膜病變的威脅?

世界衛生組織對於早產兒有明確定義,在孕期20週~37週前出生的嬰兒,均屬於「早產兒」。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出生通報資料顯示,民國97年至民國111年間,早產兒占出生數比例從9%,逐漸上升至10.56%,其中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占出生數比例由0.8%上升至1.06% 。在台灣出生率逐年下降,在總數減少的情形下,早產兒出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。
.早產兒常見問題

早產兒因為出生週數不足,較容易因器官未成熟而產生相關問題。早產兒常見的併發症有:因肺部發育不成熟引起呼吸窘迫症候群(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, RDS);或因心血管發育較差,導致開放性動脈導管(Patent Ductus Arteriosus,PDA),此為早產兒常見之心臟疾病;腸道發育及血流不足,引起壞死性腸炎;腦部發育未全,結構較脆弱,導致腦室出血、或缺氧情形,嚴重可能影響神經發展,出現認知和行為障礙問題;此外,早產兒眼睛視網膜發育不全,容易因受到刺激產生變化或剝離,稱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(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, ROP)。早產兒面臨的健康風險,比足月兒來的高,及早發現問題並治療對早產兒是相當關鍵的。

▲受孕16週後視網膜血管,由視神經開始向外呈放射狀的生長,約在8個月時可到鼻側末稍,耳側的視網膜血管約在足月時發育完成。
早產兒視網膜病變(以下簡稱ROP),是發生在早產兒身上的視網膜血管疾病。視網膜的功能為感知光線,將訊號透過視神經傳到大腦,使我們能看見影像。
正常的視網膜血管發育一般要等到足月時才完成,所以過早出生的嬰兒其視網膜血管還沒發育好,出生後的外在環境又和在子宮內時不同,像是醫療藥物、氧氣、強光或溫度變化等因素,都可能影響眼睛的血管發育。
有些早產兒的視網膜病變會隨著成長而自行消失,但有些需要定期追蹤觀察。有時甚至需要緊急治療,以防止造成永久性的視力障礙,甚至失明。
.該如何發現早產兒有視網膜變?
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及美國眼科醫學會聯合建議,只要早產兒滿足以下三項中的其中一項,都需要接受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檢。
這些高風險的早產兒通常會在出生滿四週,或出生後矯正年齡滿31週(兩者擇較遲發生者)時開始進行眼底檢查。隨後依視網膜的發育程度,來決定是否需要持續追蹤或進行治療。
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重點在於如何提早發現,透過眼科醫師早期的專業檢查評估,從而在適當的時機給予治療,避免病變惡化與視力的損失。
症狀輕微的ROP會自行消失,但若異常血管持續增生,就需要積極治療。
.治療方式
◤雷射與冷凍治療
作用原理是破壞視網膜週邊特定部位,阻止異常血管繼續增生。
其缺點是破壞週邊視網膜可能造成日後視野較為狹窄,但能維護網膜極部所負責中心、清晰的視力。
◤眼睛藥物注射
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來治療ROP。
這些藥物通過注射到眼睛中以阻止不必要的血管增生。
◤手術治療
嚴重的視網膜剝離則需要手術治療,包含有鞏膜扣押術和玻璃體切除。
有時會再加上水晶體切除,手術成功率更低且視力預後較差。
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早產兒的視網膜病變治療成功,長大後罹患其他眼疾的機率也會比足月的寶寶高,如近視、視網膜剝離、弱視、斜視和青光眼等問題,因此早產兒的眼睛健康需要眼科醫師在各個成長階段共同照護。
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嬰幼兒重要的眼睛疾病之一,需要透過完善的篩檢來找出高風險及較嚴重的病變,並且在適當的時機給予治療,來避免進一步的惡化及視力喪失,讓早產兒都有機會用他們的眼睛來感受世上的美好事物。
資料來源:
1.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2.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:認識早產兒視網膜病變
3.What Is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(ROP)
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|AAO
4.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衛教資訊:認識早產兒視網膜病變
部定眼科教授 蔡瑞芳醫師 校閱訂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