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The News

  • 2022-10-27
  • 2657

台灣偏鄉風土系列-富饒的偏鄉


「偏鄉」對人們來說,是地理位置難以到達、資源分配常被忽略的地方。但是,對作物來說,卻是擁有獨特風土條件的地方。因為「土地從不拒絕任何一顆種籽」,對作物來說,沒有所謂遙遠、沒有所謂貧瘠,它們總有辦法依著現有的條件,努力生長出獨有的姿態。
多年來,我們持續將眼睛醫療資源帶進偏鄉,為的是捍衛這些遙遠地方居民看得見的權利。然而,一次又一次的造訪,反而使我們看見了偏鄉的富饒,開啟了我們對生命的視野,也打破了我們對生活樣貌的各種想像。
「人」、「土地」、「作物」相互交織,以季節與氣候醞釀的風土故事,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地在遠處芬芳……

豐沛乳汁的根源
滿州牧草


許多愛旅遊、喜歡拍照的人可能都知道,台灣有個「小瑞士」,一捲捲牧草散佈在廣闊草原上,是旅人的鏡頭渴望捕捉的田園風光。這個地方,就是屏東縣的「滿州鄉」。
然而,正值牧草採收期才能遇見這樣的風景,而牧草採收期卻得依氣候而定,「要先看氣象預測連續5天不下雨,才能採收,不然採收好的牧草受雨就糟了……」當我們想要預先知道牧草採收期以便安排拍攝時,滿州鄉農會長山鐘理事長這麼告訴我們。
牧草採收除了『看天吃飯』的自然因素之外,還得仰賴人與人之間的『團隊合作』。因為牧草採收過程,得靠許多大型機具,因此,滿州鄉農會組成了「牧草共同採收隊」,在採收期於滿州地區輪番上陣。
農忙時期集合人力共同採收、農閒時期大夥在農舍裡泡茶聊天,是這裡常見的景象。「偏鄉」雖地廣人稀,但「人與土地」、「人與人」之間的關係卻似乎更為緊密……

一枝草 一點露
 
民國五十一年,台灣從菲律賓引進「盤固拉牧草」,屬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,對土壤適應性、生長力及覆蓋力均強,適合種植於海拔1,000公尺以下、高溫多雨的地區。雖然早期於台灣西部也有種植,但西部地區開發快速,在土地取得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,多數轉往種植其他更高價值的經濟作物,恆春半島因而成為台灣盤固拉木草的主要產區。



「滿州鄉」位於恆春半島的東部丘陵地,秋季過後盛行「落山風」,讓許多農作物難以生長;但也因為丘陵地的關係,讓滿州擁有豐沛的雨水,意外成為『牧草』最佳的灌溉資源。而在滿州種植的牧草,草相單純,雜草含量幾乎等於零,質量皆好的滿州牧草,成為台灣各地酪農區乳牛的營養來源。「每年大約有5,000公噸的產量,送到台灣各地的牧場。」滿州鄉農會陳清木總幹事,跟我們聊到滿州地區多雨的氣候,讓當地產出質、量皆高的盤固拉牧草。



牧草一綑綑 
捆出團結的力量



滿州鄉氣候四季如夏,加上雨水豐沛,一年大約能採收3~4次,大約長到60~80公分左右,便可採收。牧草的種植雖然容易,但採收過程卻包含了剪草、曝曬、翻草、排草、集草、打包等繁瑣的工序,才能確保品質的精良。而在人口外流嚴重的滿州鄉,難以找到年輕一輩來接手。



「滿州鄉農會為了幫助當地農民,向政府申請『小地主大佃農」經營計畫,透過縣府協助陸續採購割草機、集草機、翻草機及捆包機等,並組成『牧草共同採收隊』,減輕農民的負擔……」陳清木總幹事訴說著農會如何幫助滿州鄉農民的過程,以解決人力外流的問題。
透過計畫申請與政府的補助,採購機械來提升效率;透過當地採收隊的組成,以團結集中人力。『人力』往往是偏鄉的困境,但「路是人走出來的」,任何難題也總有人想方設法地突破困境。至今,像這樣一綑綑牧草躺臥大地的療癒景象,還能常年留在滿州,也留住了『小瑞士』的稱號。

人力外流的偏鄉 擁有令人嚮往的田園生活

長理事長帶我們到他的農舍,這裡便停放著許多如坦克般的大型機具,而採收期一到,他便要忙著聯繫與安排各地區的採收日,駕著這些機器完成一片片農田的牧草採收。「這位是我的高中同學啦!」長理事長向我們介紹在農舍裡跟大夥泡茶聊天的吳大哥,跟他一樣是種牧草的農民。
「工作機會少,導致人力外流」,一直是每個偏鄉面臨的問題,滿州當然也不例外,但是在滿州鄉土生土長的吳大哥,即使年輕時在外地工作,但因為一直深愛著這片土地,年輕時,便計畫中年後要在家鄉實現所憧憬的『田園生活』。「種牧草的田間管理相對容易,只要利用下班後或週末時間,進行除草與施肥,牧草便能順利生長」,吳大哥說他仍在工廠上班時,便開始種牧草,當起假日農夫,直到退休後成為真正的農夫時,已經對盤固拉牧草的種植與改良有所心得.....



在偏鄉 也要種出有競爭力的牧草


盤固拉牧草的營養成分包括:葉綠素、胺基酸、各種酵素、豐富的纖維素及鈣、鉀、鈉等礦物質,能供給乳牛所需的營養。而牧草的『濕度』控制,是確保牧草品質很種要的一環。滿州牧草是以天然的方式曬乾再成綑,但因氣候變遷讓天氣越來越難預料,吳大哥說目前也正計劃藉著科技的力量以電子烘乾的方式,讓牧草的濕度更容易掌控。
「進口牧草(產於大陸氣候區,相對乾燥)一公斤大約13元,滿州牧草現在一公斤大約6元,如果加上烘乾設備的成本,大約要以一公斤10元出售才行,」雖然引進新設備將加重成本,但在有競爭力的價格帶之下,吳大哥仍希望以科技的方式,克服氣候的劣勢,維持牧草品質的穩定。
「牠除了會闖進草原踐踏牧草之外,最重要的是牠糞便裡的菌,會讓吃下牧草的牛隻生病。」當我們詢問吳大哥,『種牧草』除了要克服氣候因素之外,還有什麼天敵?我們這才知道,原來可愛的梅花鹿,竟是滿州牧草最大的敵人。因此牧草原四周,不得不以圍籬阻隔梅花鹿的侵擾,來確保牧草不受破壞。
即使初衷只是因為愛鄉、愛土地,而以『牧草』展開田園生活,但吳大哥種植牧草卻毫不馬虎,而是有計劃地改善環境與設備,務求種出有競爭力的滿州牧草。

 

一點一滴 為偏鄉守護看見的希望
 
「之前有一陣子,到了晚上的時候,眼睛就看不太清楚,而且一直流眼淚,後來到恆春看醫生、點眼藥水,才慢慢改善……」原來,田園生活也不盡然是愜意,吳大哥長期以來在農忙時得頂著烈日工作,而忽略了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,所幸及時察覺就診而有所改善。



滿州鄉缺乏眼科診所,造成居民就診上的不便,而這也是臺灣防盲基金會深入偏鄉義診的原因。基金會團隊曾於2019年協同驗光師公會於滿州鄉進行眼科義診,在就診的六十多位民眾當中,竟高達百分之百皆患有各種不同的眼睛疾病,包括屈光不正(近視、老花)、結膜炎、白內障……等,義診醫師當下便針對患者需求,給予配鏡矯治、藥水、轉診等醫療資源。
 
眼睛,是靈魂之窗。然而『眼疾』的症狀卻不容易在第一時間就被察覺,加上無法就近看診的原因,造成偏鄉居民對眼睛照護的忽略。「當這些農民在務農時,若配戴太陽眼鏡或護目鏡,便能抵擋紫外線與飛濺的沙石,大幅減少對眼睛的傷害……」,臺灣防盲基金會不僅將醫療資源帶進偏鄉,志工們更積極傳播眼科衛教知識,企盼「預防勝於治療」的觀念能深植人心。
 

 
 
無論春夏秋冬、日夜晨昏,住在這裡的滿州鄉民以自己的方式,悉心守護著這片家鄉的土地,讓她持續擁有迷人的風貌;而臺灣防盲基金會也以一樣的精神,持續守護偏鄉民眾的眼睛健康,守護『看見』的希望。